回顾 | 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·成都国际古琴艺术节圆满收官

2019-12-02

作为恺元堂古琴社社长,湖北区域的广陵派古琴非遗传承人,能够参加此次成都国际古艺术节深感荣幸,首先非常感谢我的恩师,马维衡先生,口传心授,风雨十几年来的栽培与信任,使我初心不变,立志于古琴事业的传承人的重要使命!!!


图片


此次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余名古琴传承人、演奏家在主会场、分会场的剧场、图书馆、学校、琴馆琴社、企业与3万多名现场观众、40余万线上听众一起聆听了1200余首琴曲活动规模和参与者创历届琴会之最。

本届古琴艺术节有来自多个省市、地区的古琴艺术国家级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斫琴家交流切磋琴艺,也有国内音乐学院的导师、博士和古琴艺术研究示范基地教学带头人、在重大音乐比赛中屡获大奖的青年学子和来自美国、德国、英国、荷兰、澳大利亚、新加坡的海外古琴音乐家交流展演
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马老师及众多名家合影留念


202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20周年,也是中国古琴申遗成功20周年。

      见证古琴艺术成都历程,同时向他们致敬,每一步的足迹都是不容易的,每一步都是铿锵有力的坚持着,这些耕耘不辍、生生不息的力量,让古琴的文化传承下去,用古琴的意韵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悠久、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文音乐艺术,让世界领略国乐之美。

图片



图片



图片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祝贺   桐林琴社(成都)古琴音乐会圆满成功
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与马老师合影留念


孔子跟琴师师襄学琴的过程···,学琴,不是掌握一点技巧,能弹一首曲子,就算是学会了,学琴其实是一个修身的过程。孔子认为掌握了技巧和曲意都不算学会了琴,而要能够把这个曲子和整个人生联系起来才行。


图片


古琴-可以修身,因为它是和整个中华文化并行发展出来的···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片

华夏精神并存的琴道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琴道与天道,琴德与人德,琴境与意境  

图片


图片

   

古琴艺术之所以始终是一种阳春白雪、曲高和寡的艺术,最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“歌者苦”“知音稀”的艺术形式。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《西北有高楼》,其中有一联是“不惜歌者苦,但伤知音稀”。歌者有多苦都没关系,但真正能够听懂的知音是很少的。一说知音就会想到《流水》这个曲子,想到伯牙和子期的故事。这是刘勰《文心雕龙知音篇》提到过的,说是千古知音。伯牙和钟子期可以真正去用音乐和心灵沟通,知音难得就在这里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习琴操缦为成君子之德


古琴尽管延续发展几千年,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人修身的艺术,而非公众性的娱乐表演艺术而存在,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悦己之心而非悦人耳目。

  先哲那里,习琴操缦的主要目的是成君子之德,

       而不是学会一门艺术技巧。

习琴只是手段和过程,修身养德才是目的


阅读7
分享